Search

.
【9月號 關於生活專欄】
.
移民外地的朋友傳來照片,是他兩個女兒...

  • Share this:

.
【9月號 關於生活專欄】
.
移民外地的朋友傳來照片,是他兩個女兒在社區公園遊玩,那種空曠已然羨煞旁人;而其中一處更有僅由幾道支架撐起的大繩網,朋友補上一句:「香港冇見好耐」,是指繩網早已消失在香港社區,讓我忽然悲從中來,心想那熟悉的物事,已在海外。

然更感難耐的,是那消失的繩網。感覺上,現在我們周遭的公園,都沒有了那曾經看似危險,卻陪上我輩一代成長的玩樂設計——繩網僅由支架懸起高低有緻的粗索,讓孩子肆無忌憚的爬;我就曾經爬過足有樓高一層以上的繩網,穩站頂端好不威風,懶理我媽在下面大呼小叫!我更見過較年長的孩子在頂端一躍而下,著地竟然十足體操選手,冷靜落地,全場鼓掌。

印象中繩網的出現,已伴隨地上的軟質水松,任得孩子倒地墮地,都不致重傷;記得我十歲八歲時,公園還有那由木柱安裝的巨型物事,似船頭又似坦克,而尾部總有一枝垂直鐵柱,讓孩子扮消防員,要救火救人,就從高處緊急滑落,而地上僅有硬磚,人人必經擦傷手腳,而皮肉撕裂,新長肉塊就會留有疤痕,證明「食過夜粥」。

瞬眼間,木柱巨物消失,硬地不再,繩網也不知不覺退場,現在的孩子公園很「安全」;安全到連以前「問題少年」所到之處,總不離此等設施,但今日唯恐要落腳於此,難免會被笑得面黃耳赤,與旁邊僅有又紅又黃的膠造玩物相映成趣。畢竟1孩子公園的設施越來越安全,有時教我懷疑,那種「食夜粥」的傷害不再,是否已教童年有變,只會造就美化的成長。

話已至此,社科人一定會即時想到,八十年代美國媒介研究學者Neil Postman的名著《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》,說媒體發展會模糊化了成人與孩子間的界線,而看到童年會被抹煞,因為成人世界的資訊,都進襲孩子本應單純的國度。說法雖說憂慮得來帶點保守,卻可見那是孩子的「演化」,甚至因為掌握資訊而進步。

反觀公園的「安全」,是保護為上,可又更像「過份保護」,讓孩子多了界線,不能踰越嬉戲而得來傷害,去感受成長。當下孩子在香港語境裡,都像被保護得貼貼服服;而我輩成長的經歷,就在外地的繩網照片被重新「上載」——那會是集體回憶、疤痕,更是那本來熟悉,卻已然消失的香港。
.
——〈有一種童年,叫繩網〉
文/陳嘉銘
.
關於生活專欄載於九月號《藝文青》。九月號《藝文青》已上架,可在7-11便利店、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。
.
#陳嘉銘 #藝文青 #藝文青9月號 #asartisticasyou #asartisticasyou43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《藝文青》逢單數月份的15日出版,於7-11便利店、Vango便利店及報攤有售。內容以文化藝術為主,特設「字言字語」與「自說自話」欄目,歡迎投稿至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